首页>新闻中心>唐山市民李印证自掏腰包建起抗日博物馆
唐山市民李印证自掏腰包建起抗日博物馆
2023-10-06 20:44:04  来源:河北新闻网

陈列品中不少物品还能使用,图中为预警器。

燕赵都市报记者 师源文/图

推荐理由:因为从小对抗日历史十分感兴趣,李印政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到那里的老物件市场去转一转。2014年底,收藏了万余件物品的他开起了“印政”抗日博物馆,免费开放给大众。勿忘历史,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物证比文史更触动人心,凭着这样的信念,即使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周遭不理解的目光,李印政仍坚持开馆。他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历史,用行动诠释着家国大爱。

人物心声:600平米的博物馆,陈列着大大小小近万件展品,每一件物品都是日军侵华的证据,为了收集物件,李印证花费了太多的心血。但看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博物馆,愿意来参观,就是对李印证最好的鼓励。“我把物证拿出来并不是拉仇恨,而是想让大家勿忘历史,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事件回顾:

博物馆收藏万余件抗日时期日军用品

日军使用的刑具。

抗战时日军使用的炮弹,已做处理。

1970年出生的李印政从小就对抗日历史十分感兴趣,“小时候村里经常放抗战影片,我特别喜欢看。10几岁时,村里的老人也常和我们讲诉当年的故事,就是那个时候在心里埋下了抗日情怀。”李印政回忆道,长大后不管是去哪遇到和抗日有关的物件,都会买回来收藏。

李印政称,30多岁时,自己有了经济实力,也积累了很多辨别抗日物品真伪的知识,购置的物品渐渐地多了起来。2014年初,李印政认识了黑龙江鸡西市的一个收藏者,他感慨道,看得出他是真心喜爱这些藏品,但确实没有能力再珍藏,所以想将东西送给自己。李印政看着几千件的藏品,也陷入了思考。这么多藏品,收藏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朋友想把这些物品保留下去的这份心,让我特别感动,于是,我决定接受管理这些藏品。”

藏品的骤然增多,让李印政有了开博物馆的想法。“2014年2月28日,途经2000多公里,因为有当时的武器、炸弹等,途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想了不少办法,才将它们运回了唐山。”

2014年底,收藏了万余件物品的李印政注册了公司,开起了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必须有工商注册和执照,我就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唐山印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给博物馆暂时定名为印政抗日博物馆,免费开放给大众。”

博物馆藏品印证日军侵华历史

博物馆中很多地图都是侵华罪证的孤品和绝品。

抗日时期,日军战争写真记录。

李印政的博物馆位于在路北区瓦官庄村的一处三层楼房的顶层,在这600平米的地方,除了几件办公室外,其余地方都陈列着日军在华使用过的物件。从生活用品、服装、获得的奖状、勋章,到侵华时用过的炮弹、地雷、刺刀,再到史料、作战图,一件件藏品让人震惊,每一件藏品都将人生动地回忆起那段战火时代。

博物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管理陈列的十几幅日军制作的地图,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海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作战图中日军侵略的野心很明显,他们发动战争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李印政走到一副地图面前,“这是1937年,七七事变前日军所制作的地图。最为有意思的是除了伪满洲国被划出中国外,他们还标出了冀东自治区,将唐山、秦皇岛、沧州、密云、香河等地区从中国领土中分离出来,这种侵略野心昭然若知。”李印政称,正是日军想侵略中国,又怕其他国家指出他侵略意图,才将冀东地区划分称过渡地带,“随后才有了七七事变,士兵‘失踪’的戏码。日军战败后,所有物品都不允许带回国,所以很多东西都留在了中国民间。”

在十几幅地图中的其中一幅,记者看到,日军清晰地将中国领土描绘出来,沿海岛屿描绘之细,让人吃惊。李印政称,这些地图都是他从东北民间收集回来的,有时他忙不过来,也会找人帮忙收。有一张日军作战图,就是他从老百姓家的炕席下收回来的,地图已经有些许被烤坏,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小心地将地图裱好,其他地图亦是如此。

除了作战图,日军还描绘出了世界地图,每个国家的国旗、航海旗都细致地标注在地图上。“不仅如此,我这里有一张日军制作的大东亚资源图,范围甚至涵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野心之大令人发指。”李印政称。

实物比文字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每一次作战,日军都会有纪念品。

为了证明自己收藏的文物有历史价值,2015年3月10日,李印政邀请了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军事博物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专家来到唐山,对博物馆所收集的文物进行评估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他收藏的文物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有的是孤品和绝品,可以作为日本侵华罪证对外展出。

其实,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藏品,从2014年底,李印政就开始积极地参展。从去年年底至今,李印政带着这些藏品参加了三四场展览,每一次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让他最高兴的事。

但李印政也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维护博物馆日常开销不少,虽然每次参展邀请方会提供展厅,但展柜都是要租的,“压缩人员节省开支,即使这样每次活动每天也要花1万5左右,压力是有的。”虽然有着诸多困难,但李印政并没有退缩,他努力坚持下去,“实物比文字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人物回访:

李印政参加活动,被赠与图册。

博物馆主要陈列着日军侵华罪证。

2016年1月初,记者再一次来到印证博物馆,与上一次相比,博物馆里的展柜有多了一些。李印政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一些老师们给出的建议,馆内的收藏分布的更合理了一些。

距离上次采访已有半年的时间,这段日子里,李印政可没少忙活。刚见面,他就向记者介绍起来,“8月23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秘书长李和平找到我这里,看了三四分钟后,就邀请我,希望我能参加《国家安全论坛峰会》,在会上展出这些收藏品。”李印政笑着说,李和平到了馆里一看,也十分震撼,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他没想到个人有能力开起这么大规模的博物馆,而我也是唯一一家受邀的单位。”

李印政称,参会当天,自己见到了很多上将和中将,“当70多岁的老将军握住我的手鼓励我时,那种感动真的很难用语言去形容。”这次为期四天的会议,让李印政受益匪浅,“能够得到将军们的重视,我感觉很欣慰,也深感责任重大。通过和他们的聊天中,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的方向,就是以陈列侵华日军抗日罪行为主要构架。”

三个月的时间里,李印政带着收藏品参加了三四次展览,有时是参加书画展,有时是参加公益活动,每一次都要花费数万元,但只要有李印政还是想去参加。“有次在南湖办展,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差不多要接待1500人左右。经常有100人左右的团体过来参观。”一看到真实的侵华证物,很多人都会被吸引,李印政带着工作人员就会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本来挺闹腾的小孩,一看到物品,一听到讲解就安静下来,没有啥比这让我更高兴的了。”

不仅如此,林印政在唐山也找到了“大家庭”,“11月中旬冀东革命研究会的老师们以暗访的形式来到我这参观,除了感觉博物馆很好以外,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希望我能挖掘更多关于冀东抗日历史,这一点我很赞同。”李印政称,现在自己也是研究会中的一员,有了同道者,自己办起博物馆更有信心了。“12月12日,我们在博物馆办了纪念唐山解放67周年大会,通过研究会,我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了,而博物馆也扩大了研究会的平台,以后我们准备筹划建设冀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综合馆),并且有拍摄文艺作品的打算。”其实在去年9月中旬,李印政与中央六套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抗战的微电影,“我只要能做到的都会去尽力做,只要是跟纪念抗日有关的我都愿意去做。”

除了参加展览,博物馆每天都要接待近百人,“人比以往要多很多,很多学校都把这里设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时学生一下子就把博物馆填满了。我也会和他们交流感受。”至今,博物馆花费已经达到数百万,但李印政仍坚持继续办下去,“压力肯定会有的,但博物馆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累并快乐着,是李印政对自己的诠释,“每天5点钟起床,锻炼身体,微笑、精力充沛地面对每一天,自从有了博物馆,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李印政笑着说,以前说自己傻的人、图啥的人都开始理解自己,家人也开始帮助自己,这让他更有动力继续下去。

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历史,触摸历史,是李印政和博物馆一直以来的心愿。“物证比文史更生动、也更触动人心。就是这些陈列的炮弹炸裂后才使得咱们同胞家破人亡,这些刺刀以前沾染过多少中国人的鲜血,一目了然。”李印政称,只要能让更多人接触博物馆,自己做什么都愿意。“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想让大伙勿忘历史,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