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13343117302
13343111462
综合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要闻
党员干部西柏坡实践-3堂特殊党性教育课的时代启示
2025-08-04 返回列表
党员干部西柏坡实践-3堂特殊党性教育课的时代启示

  泥墙土屋里的精神印记

  西柏坡的清晨,总像一幅泼墨山水,带着薄薄的雾气,氤氲着历史的厚重。当那第一缕金色的阳光,悄然越过毛泽东同志旧居那扇古朴的窗棂,你瞧,那盏煤油灯的玻璃罩上,似乎还凝着七十余载未曾散去的烟尘,仿佛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三十多位党员干部,围坐在一张饱经风霜的磨盘旁,他们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那粗粝的木纹,仿佛穿越了时空,触碰到了1948年那个秋夜的温度——正是这张寻常的磨盘,见证了五位领袖如何用红蓝铅笔,一笔一划地勾勒出三大战役的宏伟蓝图,又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这振聋发聩的战略方针,字斟句酌地写进了那一份份承载着民族命运的电报里。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吗?

  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党性教育的固有模式。学员们不再是课堂上被动聆听的看客,他们是历史场景中鲜活的参与者,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在中央军委作战室的旧址,四百零八封泛黄的电报手稿,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排列得如同严整的军阵,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讲解员的声音轻柔而富有磁性,她缓缓念出平津战役中那份“入城守则”的条文:“部队进城后一律不得擅自购买物品。”当这些朴素而又充满力量的字句,与我们当下《城市管理条例》的条文,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并置于那块闪烁的电子屏幕上时,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纪律严明的红色基因,是如此的触手可及,它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我们血脉中流淌的真实存在。这,不正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吗?

西柏坡党性教育实践路径

  纺车与云端:薪火相传的智慧

  董必武同志当年用过的那架老纺车,如今已然化身为生动的教学道具。学员们被要求亲手纺出足足一米长的棉线,方能算作“结业”。你看,那棉纱在锭子上缠绕时所产生的张力,不正像极了我们党性修养中“自律”与“担当”之间那微妙而又不可或缺的平衡吗?这种亲身体验,让“艰苦奋斗”这四个字,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化作了掌心那一道道深刻的老茧。一位来自某央企的学员,在她的学习心得中深情写道:“当纺车摇得胳膊酸痛不已时,我才真正领悟到‘自己动手’这几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岂是纸上谈兵所能比拟?

  而今,科技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为红色教育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你瞧,那VR技术所复原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是何等逼真!学员们仿佛真的“列席”了1949年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耳畔回荡着毛泽东同志那带着浓重方言口音的谆谆教诲,他反复强调着“两个务必”,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全息投影技术,竟然让周恩来总理当年用过的粗瓷茶缸,与我们当下倡导的“光盘行动”考核指标,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巧妙的时空折叠叙事方式,使得那些生于85后的年轻学员们,对“节约每一个铜板”这种看似微小却蕴含巨大力量的精神,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共鸣。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吗?

西柏坡党性教育实践路径

  滹沱河畔:赶考路上的新篇章

  雨后的滹沱河,泛着粼粼的波光,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学员们沿着那条被誉为“进京赶考路”的小径,徒步五公里,他们的背包里,小心翼翼地装着一份份复刻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段看似寻常的路程,复刻的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它更是对精神坐标的一次深刻丈量——从那偏远的西柏坡,到如今生机勃勃的雄安新区;从当年那份份土改的文件,到今日精妙绝伦的数字城市规划,你看,变的只是我们治理社会的工具,可那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却始终如一,从未改变。这,不正是我们党永恒的追求吗?

  西柏坡干部学院的跟踪数据显示,那些经过培训的干部们,在返回各自岗位之后,其决策失误率竟然平均下降了惊人的四成有余,而群众的满意度,更是提升了近三成!这种令人欣喜的改变,究竟源于何处?原来,它根植于那份“三个一”的实践要求: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带回一项富有远见的改革建议。你看,某位基层党委书记,他巧妙地将那份“磨盘决策法”活学活用,转化成了如今广受好评的“党群议事厅”机制,短短三个月内,就成功化解了十七件长期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信访积案。这,难道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吗?

  时代的回响

  暮色四合,西柏坡纪念馆的灯光次第亮起,柔和的光晕勾勒出五位领袖铜像那沉默而伟岸的身影。当学员们将那一片片写满了真挚感悟的木牍,郑重地投入谏议箱时,恰好,那悠扬的铜钟声,带着历史的厚重,轻轻掠过滹沱河面,久久回荡。这钟声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答案?它分明在告诉我们:党性教育,绝非博物馆里那些冰冷的标本,它更像是流动在我们时代血管里的鲜活基因,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从那土坯房里摇曳的煤油灯光,到如今智慧城市里闪烁的显示屏,你看,变的从来不是我们“赶考”的方向,而是那些答卷人,他们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这,不正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吗?

西柏坡培训基地 |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宾馆办公室

西柏坡干部学院 | 西柏坡红色教育 | 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 | 红色培训机构 | 西柏坡研学

Copyright © 2024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版权所有     

老师电话
老师在线

刘老师

13343111462

董老师

13343117302


老师微信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