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圣地,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孕育的西柏坡精神,蕴含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创新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以及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和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 “赶考” 精神。在新时代,西柏坡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着强大的理论指引,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而西柏坡精神在其中的映照与助力作用不容小觑。
西柏坡精神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勇于攻坚克难。教育强国建设之路并非坦途,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像革命先辈们一样,拥有无畏的勇气,敢于向这些难题发起挑战。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勇于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创新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中对教育创新的要求高度契合。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打破旧有的教育模式,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前沿科学知识和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不断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体现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坚持民主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同时,在学校内部,要营造民主团结的氛围,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构建和谐有序的教育生态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和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 “赶考” 精神,时刻提醒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韧的毅力。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持续努力。在取得成绩时,不能骄傲自满,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无论是偏远地区的支教教师,还是在教育科研一线默默耕耘的专家学者,都要以 “赶考” 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育问题,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相互交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我们要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其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中,让西柏坡精神在教育领域绽放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