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3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的国庆歌舞晚会。诗人柳亚子心情激动,赋词一首。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唱和于他,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独领风骚的诗人。他的作品雄浑壮阔、文化底蕴深厚,真实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
百年沧桑,雪泥鸿爪。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是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鲜活教材。在全国逾3.6万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之中,有一处深刻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初心所在,那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的——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那里,是一代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理想萌芽、感受世界思潮激荡、为中华民族寻找救亡图存道路的“梦开始的地方”……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资料片)
布里寻“初心”
691路客运公交车从保定客运总站出发,行驶30多公里,到达高阳县。然后,转乘县里的10路小巴车,沿保沧路西南行十几公里,在莘桥下车,步行1公里左右就来到了布里村。
端午时节,冀中平原还没进入闷热的三伏天,依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热风吹过白杨树和青纱帐,仿佛阳光烤干了所有的犹疑,只催促人加紧赶路。
此时,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门口的热闹,与它所处村庄的安静形成鲜明对比。6月30日,许多基层党支部来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道路旁停了许多大巴车和轿车,显得有些挤。
旧址外一道朴素庄重的大门,把现实的喧嚣和历史的肃穆分开。迈入此门,就走进了那个风起云涌的红色时空。
肇始于此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一页。1917年至1919年,该校招收学员3期,培养学生200余人,其中70余人赴法开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蔡和森曾在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执教和学习,而后走向法兰西,寻求救国真理,并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垂柳掩映,绿树成荫。显然,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此刻的美好时光,并不会让人忘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血脉偾张、理想主义旗帜高扬的历史画卷……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建于1917年,距今已逾百年。这座样式不同寻常的建筑,将西方建筑的尖顶、方柱等元素融于中式建筑之中,体现着学校创办者“放眼世界,师夷长技”的决心与理想。
20世纪初的中国,满目疮痍,民生困苦。凡爱国者,无不放眼全球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出身高阳望族的李石曾,受到本为晚清重臣却对清廷极为失望的父亲李鸿藻的影响,毅然走出国门,留学法兰西。他在学业事业有成之后,主持了“留法工艺学校”的创办,帮助赴法华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
除了旧址大门,现存的革命文物还包括两排共十余间砖木结构的平房,是当时学校的教室、宿舍、伙房和实习工厂。
现在,这些平房里皆布置着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和资料。参观者在一间间灰砖漆木、朴素到极致的房间里穿行,内心听到的,却是如洪涛般响亮的风雨声、思潮汹涌之声、无数爱国者不甘国辱民弱的怒吼声,以及他们呼唤真理与光明的炙热心声。
蔡和森用自己的薪金为“南方班”学员购买的围巾。 河北日报记者 刘采萍摄
乾坤存远志
这是一间面积仅十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宿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教员蔡和森,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
今天,放置着笔筒、笔洗等文具的旧桌椅旁,摆着一张存放革命文物的玻璃展柜。展柜里,有一方叠得整整齐齐、看得出是被精心保存着的深灰色黄格围巾。这方围巾,是蔡和森在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任教时,用自己的薪水为“南方班”学员购买的。
1918年10月,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开办第二年,招收了一个以湖南学生为主的初级班,班主任即为蔡和森,时年23岁。
为了鼓舞这些湖南学子勤工俭学、报效祖国,蔡和森的同学、知己毛泽东专程到保定看望他们。而这个小小的集体,竟在未来涌现出颜昌颐、孙发力、唐灵运等多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重要人物,为高阳、为保定,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精神。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当蔡和森写下这首《过洞庭》时,他早与同道知己相约于心,要用一生践行自己的理想与誓言:为苦难的祖国和同胞,找到通往光明的未来之路——这是蔡和森来到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努力学习法语等新知识和新思想,并积极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
经过在布里的法语学习,蔡和森于1920年1月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革命伴侣向警予,以及陈延年、陈乔年、葛健豪和蔡畅等人。
在法国,勤工俭学之余,蔡和森继续给好友毛泽东写信。他在信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方法和具体步骤:“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坚定地表达了对他的建党主张完全同意,“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他们志同道合,一如毛泽东在蔡和森前往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执教、学习时,特意赶到保定,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西头,当年学校的伙房旁,一棵合抱粗的洋槐树,绿盖如云。它为两侧的伙房和豆腐坊,贡献着惬意的凉荫。
这株百年老槐,正是蔡和森当年亲手所植。
先烈为革命洒下热血,实现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为追求美好、常青的理想不懈奋斗,也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
6月30日,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里正在举办“蔡和森生平事迹展”,两排平房里,摆满了讲述蔡和森不朽生命历程和重要贡献的图文资料。
观展的人群中,一队“蓝朋友”惹人注目。他们是高阳县和平路消防救援站的13名消防救援人员。
“新入职的年轻队员到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是我们救援站的传统。”一位参加活动的消防救援人员说,这所神圣的“学校”自己来过多次,每一次依然抑制不住那种激动的心情。
“消防员是随时面向危险的职业,需要对牺牲和奉献有更多觉悟。年轻队员和新党员来到这里,在红色故事发生的地方学习党史,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先驱者是如何克服困难、寻求真理,创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认真地说。
在他头顶上,老槐树的叶子迎风作响,仿佛在骄阳下回应着这些年轻人的心声。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内的“蔡和森手植槐”。 河北日报记者 刘采萍摄
“留法”征程远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堪称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激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摇篮。
肇起于这所学校和保定育德中学的“勤工俭学”实践,在全国得到呼应并星火燎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和森等许多党的领导人和重要人物,都曾积极参与和推动这场运动。
2023年6月29日,保定市金台驿街86号,育德中学旧址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内。四名来自河北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一边看展,一边商量着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
“我们想制作一个视频,向同学和老师介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我们每个人都会出镜讲述一段这场运动的历史,还会把那些最令我们震撼的图片、数据和革命文物,展示给同学和网友。”纪念馆内的常设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陈列》,显然已经深深打动了这四位大学生。
他们如今所在的育德中学旧址,当年亦是“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所在地。
这个留法预备班,与布里留法工艺学校遥相呼应,是当时遍布全国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中,最早发声和行动的地方,并以培养出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一大批中国革命先驱而闻名于世。
育德中学旧址与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一样,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中国革命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所学校相距40多公里,却同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出先声的重要舞台:朴素的外表,遮不住它们光辉的历史过往和革命先驱者在这里播撒的红色文化;二者也一同奠定了保定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在波澜壮阔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全国各地共有1800多名青年学子,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漂洋过海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次运动中,不仅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更锤炼出了以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馆外骄阳如火,馆内清风徐徐。一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讲解员,正用生动详实的史料,向参观者介绍这场运动在全国的开展情况及其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观众随着她的手势指引,用目光在《赴法航行路线示意图》上重“走”了当年赴法学子们远涉重洋的航线——
上海、香港、新加坡、马赛、伦敦、巴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城市”接连被点亮,代表赴法航行路线的光带不断延伸。有人轻声念着这一连串名字,也把那代人“鼓荡雄风,振作精神,造一个自由的新世界,做一个幸福的新国民”(选自李立三初到法国时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的理想与追求,深深印刻在心间。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再遥远,它在我们的默诵中,有了可知、可感的鲜活印象。
赤旗永传承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这是一封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写给父母的家信。
它的撰写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中的聂荣臻。
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乘坐斯芬克斯号启程,同船的还有颜昌颐、李劼人等。这趟旅程是如此漫长,航行一月有余,才终于在1920年1月14日抵达了法国马赛。
此时的聂荣臻,心怀“实业救国”之志,他先后在巴黎和比利时的一所劳动大学学习化工专业。
在这封信中,聂荣臻不仅表露心迹,更为国家内忧外患、同胞饱尝苦难而哀痛。他在向家人历数了列强的无耻、军阀的私妄和腐败政治的沉沦无望之后,清晰地表达出:争国权、救危亡,实乃青年自有之责任。他的这种“有责”的觉悟,实则是一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参与者,执着奋发、艰难寻路直至无私无畏牺牲奉献的起点。
“面对这样一封信,你很难不去想象他们当时的生活,他们承受的痛苦,和他们追求的希望。”6月29日上午,保定市民张筠宁带着自己和弟弟家的三个孩子来育德中学旧址看展,她承认,在这个保留着当时育德中学门楼、过厅和两排教室的朴素庭院中,有太多照片和太多文字震撼到了她:“我的孩子可能也面临出国留学的选择,我希望他认真看看这个展览,从一百年前中国优秀青年群体的人生道路中,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
“高阳县和保定市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两地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革命文物,是觉醒时代和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证明。这些都深刻体现着河北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当运用好这些资源,让宝贵的革命文物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孙晶昌如此表示。
而作为文物国保单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的所在地,高阳县对此也有更多体会与期待。目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数字展馆720度全景”已经上线,网友在手机上即可清晰地“参观”旧址和了解文物。高阳县文旅局一位负责人透露,随着参观人群不断扩大,他们已经意识到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具有制约性的因素,正在规划治理环境,为走近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的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助推革命文物日益“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振兴中华,吾辈之责,唯家与国,不负韶华。”“寸寸山河梦,昭昭赤子心——育德中学学生”“传承红色精神,争做‘四有’新时代军人”“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保定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育德中学旧址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陈列最后一个展厅的观众留言台上,满满两大本,记录着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参观者,在此接受红色教育后的感受。这些留言饱含着对共和国缔造者们无比崇敬,饱含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彰显着当代年轻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