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学习的“养分”:党员干部的收获密码
在西柏坡的山水之间,党员干部们找到了党性修养的试金石,也筑起了政治纪律的防火墙,更在群众线路的练兵场中,汲取了历史担当的动力,还从过去的治理经验中,汲取了提升治理能力的营养。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那些文物像是沉默的讲述者,带着党员干部们穿梭回那个充满奋斗和信念的年代。毛泽东旧居的补丁棉被、中央军委作战室褪色的军事地图,都像是在低语着“两个务必”的精神内核。有位基层干部在看到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简陋陈设时,不禁感叹,那一刻,他真正明白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现实意义。
再往前,西柏坡的“六条规定”和如今的“八项规定”相互呼应,纪律建设的传承在党员干部心里扎下了根。在实地教学中,他们对比不同时期的纪律条文,深刻体会到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有参训团队在研讨时说,当了解到“不以人名作地名”等具体规定时,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的成功实践,就像一本鲜活的教材,为党员干部们提供了群众工作的生动案例。在西柏坡村史馆参观时,干部们了解当年“耕者有其田”政策如何激发群众支持革命的热情,这种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共鸣。有人在看到西柏坡通过村民红色旅游实现增收的案例时,认识到群众路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行动。
“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西柏坡重温入党誓词后,北京市某医疗机构的党员干部们结合自身工作探讨起如何在医疗改革中保持“赶考”心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理论文章指出,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演进,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忧患意识。这种历史使命感的传递,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形成对时代责任的清醒认知。
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验,为新时代干部提供了宝贵的治理智慧。山西省委组织部的研究表明,西柏坡时期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案例教学中,党员干部通过分析历史决策过程,学习在复杂环境中把握主要矛盾的方法。某科技企业的培训记录显示,参训干部将西柏坡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用于技术攻关,提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研发策略。
西柏坡的学习之旅,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精神的再出发。党员干部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思想武器。当“两个务必”的警示与“三个务必”的号召在西柏坡的土地上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在重塑着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