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党性对话:从纪念林到指挥中心
当检察制服与松涛林海相遇,当法律条文与防火地图重叠,这场在塞罕坝展开的党性培训,远不止于常规的红色教育。朝阳市某区人民检察院的干警们发现,王尚海纪念林里每一棵挺拔的落叶松,都在诉说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坚守;而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背后,是“守住这片林就是守住生命线”的担当。
“站在王尚海老书记的墓前,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把根扎在土地里’。”这位带领第一代造林人用“马蹄坑”会战创造奇迹的领路人,如今化作纪念林里最粗壮的“精神标杆”。而当队伍转入防火指挥中心,现代科技与传统守护的碰撞又带来新的震撼——无人机巡航画面与护林员手绘的防火路线图并列展示,让“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具象化。
防火指挥中心里的“检察思维”:从生态守护到司法保障
“这里不仅是防火前线,更是检察履职的新坐标。”朝阳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参观防火指挥中心在现场教学时提出的新观点,引发干警深思。在指挥中心的案件研判室,检察官们注意到一份特殊档案:某企业因违规用火导致林区边缘受损,最终通过“生态修复+损害赔偿”的检察建议完成整改。
这种“预防性司法”的理念与防火指挥中心的“早发现、早处置”原则不谋而合。当技术员演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时,屏幕上跳动的气象数据、植被湿度、人员活动轨迹等信息,让检察官们联想到办案中的“风险评估模型”。“原来生态保护和法律监督都讲究‘防患于未然’。”参训学院恍然大悟,“就像我们做校园安全普法,不也是要在风险萌芽时就介入吗?”
纪念林中的“精神年轮”:从个人信仰到集体行动
在王尚海纪念林的“党员林”区域,每个党支部都认领了专属树苗。朝阳市某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的同志们发现,他们种下的云杉与旁边1962年的落叶松形成了奇妙的时间对话。“老一辈用血肉之躯种树,我们这一代要用法治思维护林。”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在塞罕坝的土壤里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培训归来后的“检察答卷”:从思想洗礼到行动自觉
“塞罕坝之行让我们明白,党性修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实地走访、每一份检察建议、每一场普法宣传中。”如今,王尚海纪念林的松涛声与防火指挥中心的警报声,已成为龙城检察人心中特殊的“党性闹钟”——当个人信仰与职业使命在生态守护中同频共振,法治的力量便有了更厚重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