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塞罕坝,松涛与风的絮语交织。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一行人踏着露水,走进这片镌刻着奋斗印记的土地。这场研修,没有预设的流程表,却在每一步踏过的泥土里,藏着对红色精神的全新解码。
第一站是展览馆的老照片墙。泛黄的影像里,创业者们穿着棉袄在雪地里植树的身影格外清晰。同行的老师们驻足良久,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玻璃展柜里磨损的铁锹。”这些工具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有重量。”有人轻声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带着时光的包浆,无声讲述着从荒漠到林海的蜕变。据塞罕坝林场提供的资料,这样的实物馆藏已达千余件,每一件都对应着一段真实的奋斗故事。
午后的林间小屋进行,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造林往事。”那时候没地方住,就挖地窨子,冬天冻得睡不着,就起来搓搓手接着育苗。”这样的叙述没有华丽辞藻,却让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老师们将这些细节融入课堂的可能,让理论讲述更具温度。
次日的徒步沿着当年的造林路线展开。脚下的沙土早已变成松软的腐殖质,踩上去能闻到松针的清香。路边的标识牌记录着每片林子的栽种年份,1962年、1975年、1998年……数字背后是三代人的接力。”以前在书里讲奉献,总觉得抽象。”一位老师边走边说,”现在看着这漫山遍野的树,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最后在林场的瞭望塔下概括此行感受。”红色不是标签,是看得见的脚印。””把研修所得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案例,才是真正的收获。”话语里没有空话,却透着实实在在的思考。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这次塞罕坝之行,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记录,却在每个人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如何让红色精神在讲台绽放,让更多年轻心灵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或许就是研修最珍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