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澎湃浪潮中,“大思政课” 建设正以前沿理念、创新举措重塑育人格局,其关键路径在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思政课堂壁垒,将思政 “小课堂” 与社会 “大课堂” 紧密相连、深度融合。西柏坡,这片承载着光辉革命历史与厚重精神的热土,恰似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校园里的思政讲台,一头伸向广阔社会天地,为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提供了生动样本与深邃滋养,引领莘莘学子在时代浪潮中领悟思政真谛、汲取奋进力量。
回溯往昔,西柏坡在解放战争关键阶段熠熠生辉,党中央于此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胜千里之外,新中国诞生曙光初绽。彼时,土坯房内彻夜不熄的灯火下,是领袖们凭借马克思主义智慧洞察战局、果敢决策,一封封电文穿梭,凝聚起百万雄师力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间旧居,都镌刻着历史辙印,封存着先辈奋斗故事,本就是一座天然 “社会大课堂”。当我们聚焦思政 “小课堂”,西柏坡历史不应只是书本中文字记载,而要鲜活 “走进来”。教师于课堂讲授战略决策,可回溯至西柏坡指挥室情形,剖析如何依循唯物辩证法抓主要矛盾制定战术,像辽沈战役聚焦锦州 “咽喉”,让学生明白理论指导实践操作逻辑;讲述党群关系,以当地百姓踊跃支前、舍小家为大家史实为据,诠释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将抽象思政概念具象化,使 “小课堂” 因西柏坡故事有深度、有温度,吸引学生沉浸知识海洋。
走出校园思政教室,踏入西柏坡实地,便是步入社会 “大课堂” 核心地带。学生漫步其间,看到简陋土坯房、斑驳桌椅,触摸先辈生活痕迹,感受与舒适校园天壤之别,更能体悟革命艰辛。在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诉说英雄事迹、战役细节,目睹文物史料承载往昔,往昔岁月扑面而来,心灵受震撼洗礼。白洋淀水乡曾为革命隐蔽战场,芦苇荡穿梭小船,见证游击队员机智周旋,学生实地体验,对军民鱼水情、坚韧抗战精神理解不再浮于表面。这种亲身体验,反哺 “小课堂” 学习,课堂讨论更热烈、感悟更深刻,作业论文不再空洞,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 “闭环” 提升,切实深化思政教育成效。
西柏坡精神传承亦是融合 “双课堂” 发力点。“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于革命胜利前夕提出,是思政教育精神富矿。在 “小课堂”,教师可剖析其时代背景、理论根源,阐述对党性修养、个人成长意义;“大课堂” 里,西柏坡村如今风貌、村民坚守传承故事,展现精神延续生命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助当地发展生态旅游、整理红色史料,践行 “两个务必”,将内化精神外化为行动,于社会熔炉锤炼品德意志,深化对思政内涵认知,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时代新人。
当下,要强化西柏坡助力 “双课堂” 融合机制。学校可与西柏坡纪念馆、当地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定期输送学生研学实践,组织教师培训交流;教师创新教学,线上线下结合,课堂用西柏坡 VR 全景展示、远程连线讲解,课后线上研讨分享感悟;鼓励学生创作西柏坡主题文创、调研报告,多元输出学习成果,促使思政 “小课堂” 与社会 “大课堂” 无缝对接、协同育人,为 “大思政课” 建设筑牢根基、拓宽路径,让西柏坡光芒在育人全程持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