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在 1948 年 5 月至 1949 年 3 月期间,作为中共中央的办公地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发出 “两个务必” 的号召,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一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只有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从思想深处重视这门课程。教师要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挖掘西柏坡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述革命历史时,详细介绍西柏坡时期党中央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做出的伟大决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将西柏坡元素融入思政课,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西柏坡时期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比如董必武在西柏坡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践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真实的故事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领悟思政课的真谛。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等地,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西柏坡的历史氛围,触摸历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就像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建平,把课堂 “搬” 到西柏坡纪念馆等地,让学生在切身感受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中,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此外,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 “翻转课堂” 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柏坡精神。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西柏坡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西柏坡的历史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导学生以西柏坡精神为指引,思考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将西柏坡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精神品质。
以西柏坡精神为依托的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好西柏坡这一红色资源,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航灯,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