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教育的壮阔版图中,高校思政课宛如一座灯塔,照亮着青年学子的成长之路,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的发展锚定了方向,明确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西柏坡精神,这一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精神瑰宝,恰似一把钥匙,为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的大门。
西柏坡,这个位于河北平山县的小村庄,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孕育出了以 “两个务必” 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它还包含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这些丰富内涵,使其具备了极高的思政教育价值,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西柏坡精神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当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问题。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面对复杂的局势和艰巨的任务,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这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激励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时,坚守初心,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一精神能引导大学生摒弃享乐主义,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三大战役中,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团结协作,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一历史事实能教育大学生重视团队协作,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西柏坡精神也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传统思政课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相比,西柏坡的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动性。在思政课堂上,讲述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的惊心动魄,描绘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的庄严场景,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播放关于西柏坡的纪录片,展示西柏坡的历史遗迹和革命文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西柏坡精神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实地参观、主题讨论、红色故事演讲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亲身感悟,使思政课从 “一言堂” 转变为 “群言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为了更好地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思政课,高校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深入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西柏坡精神有机结合。学校也应加强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比如邀请西柏坡纪念馆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建立西柏坡精神研究社团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西柏坡精神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挖掘和利用西柏坡精神,能够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我们应持续探索,让西柏坡精神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