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柏坡精神为引领,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需求,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宗旨建设,而西柏坡精神则为这一伟大使命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西柏坡,这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的地方,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两个务必” 所体现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在革命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勇于胜利的气魄,都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为高校的教育实践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宗旨建设,需要紧密结合院校教学实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应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例如,在历史专业中,可以深入挖掘西柏坡时期的历史细节,让学生明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彰显的价值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在理工科专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科学精神的角度理解西柏坡精神,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敬业” 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同时,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求是实现有效育人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对教育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根据这一特点,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西柏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伟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主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持续接受价值观教育。
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当学生真正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们会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中。在校园生活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展现出团结友爱、诚信友善的品质;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明辨是非,以公正、法治的观念看待和处理问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以爱国、敬业的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种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目标。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过程、系统化的育人实践体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从新生入学的教育引导,到课程学习中的渗透式教育,再到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价值观表现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反馈和调整教育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价值氛围,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声教材。同时,高校还应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战略的实施。
西柏坡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结合教学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手段和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高校能够为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灵魂、坚定信念和卓越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