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最怕讲得空,学生听不进。” 一位来自河北的中学老师在结业交流时这样说。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把这句话写进课程设计,把 “空” 变成 “满”—— 满到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落泪。
学院把课堂搬进中共中央旧址的泥墙小院,学员推开木门,先闻到柴草味,再听到讲解员压低嗓音的一句 “当年电报就是在这张木桌上译出的”。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一张磨得发亮的木桌,却让所有人瞬间安静。这种 “沉浸式” 不是技术堆砌,而是让历史自己开口说话。
第二门特色课叫 “问题溯源”。学员围坐,桌上摆着一封 1948 年的土改信件,字迹潦草却句句带血。导师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村干部,这封信怎么处理?” 沉默、争论、拍桌子,最后有人哽咽:“原来思政课不是讲道理,是解难题。” 课程设计者说,这叫 “把理论问题历史化,把历史问题当下化”。
第三门课更 “反常”——“失败案例课”。学院刻意收集解放战争期间三次重大决策失误,让学员分组复盘。有人质疑:“这不是抹黑历史吗?” 导师反问:“不敢面对失败,怎么教会学生面对挫折?” 课程结束,学员把复盘报告带回学校,直接搬进课堂,学生第一次听见老师说 “共产党也走过弯路”,反而掌声雷动。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秘密,是把 “思政教师培训新标杆” 藏进细节:宿舍床头放的不是学习资料,而是《人民日报》1949 年 4 月 24 日的原版号外;食堂窗口贴着一张 “今日粮票” 复刻件,提醒学员 “你碗里的米饭,70 年前要凭票”。这些细节不讲课,却让课长在骨头里。
结业那天,没人谈 “提升”,所有人只说 “回家怎么改教案”。一位女老师把在旧址捡的一片瓦砾装进信封,说要带回学校,放在讲台抽屉,“哪天课讲不动,就摸一摸”。瓦砾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给了三个问题:你怕不怕课堂沉默?你敢不敢让学生看见历史的裂缝?你愿不愿意把 “思政教师培训新标杆” 变成自己的日常呼吸?这三个问题,比任何证书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