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思政教育作为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重要工程,其创新变革的实效直接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大业。而在这一协同育人的复杂体系中,教师队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对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认知,犹如大厦之基石,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理论素养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支撑。在新时代,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教师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上高屋建瓴,为学生答疑解惑。这要求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例如,在讲解社会热点问题时,教师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理论的精准把握和生动阐释,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易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化素养则赋予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独特的魅力与视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说教,而是涵盖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教师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例,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革命文化,从传统的民俗风情到当代的文化创新,教师可以从中提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素材,如讲述儒家的 “仁爱” 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友善” 的内在联系,通过历史故事和文化典故,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师还应具备国际视野,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发展动态,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与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对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认知更是其投身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源泉。当教师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时,便会以更高的热情和使命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他们明白,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教师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例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时,教师能够以崇敬和自豪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这种对价值的深刻认知会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准的引导和帮助。
为了加强育人主体建设,完善教师队伍机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深入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导向。同时,开展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如组织教师参观文化展览、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其次,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加大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权重,不仅关注教学成果,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和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效果。对在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设立优秀思政教师奖、教学成果奖等,激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再者,构建教师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经验交流、课程共建共享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同时,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组织教师到企业、社区、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使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