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圣地,承载着“赶考精神”与“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近年来,各地政协组织依托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委员履职能力建设,为政协委员的政治素养提升和履职实践赋能提供了新思路。
一、沉浸式教学:深化历史认知,筑牢思想根基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让历史活起来”为目标,通过专题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等形式,还原革命历史场景。例如,政协委员在纪念馆中观看珍贵文物与影像资料,参与“重走入京赶考路”等体验活动,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强化了委员的党性修养,更激发了他们“为民履职”的责任感。
二、党性教育:强化使命担当,践行“赶考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与政协委员“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高度契合。通过重温入党誓词、专题研讨等活动,委员们深刻理解“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时代内涵,从而在协商议政中更注重联系群众需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三、实践结合理论:提升调研与建言能力
西柏坡培训注重“学用结合”,如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案例,引导委员在调研中察实情、在建言中出实招。延安市政协曾通过红色教育专题培训,推动委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提案,助力解决乡村道路管养、营商环境优化等实际问题,体现了“从历史中找答案,在实践中谋发展”的履职逻辑。
四、跨区域协同:拓展履职视野与创新思维
京津冀三地高校与政协组织通过西柏坡红色教育联动,打破地域壁垒,共享资源。例如,政协委员与高校师生共同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将跨领域思维引入政协工作,推动提案更具前瞻性和全局性。这种协同模式为政协履职注入了多元视角。
五、制度化学教:构建长效能力提升机制
多地政协将西柏坡培训纳入委员年度学习计划,结合动态考核与积分管理。例如,合江县政协通过定期组织委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并同步开展线上交流,形成“学—思—行”闭环,确保履职能力持续提升。
总结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历史浸润、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提供了多维支撑。未来,需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潜力,将“赶考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履职动能,让政协委员在新时代的“答卷”中交出更优异的成绩。